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想,事實上,我們的行為常常被許多無法看見的因素所影響。對于自己,我們了解得其實并不多。
假設球拍和球一共11元,球拍比球貴10元,那么球拍和球各多少錢?
相信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球1元、球拍11元。然而這樣的總和是12元,明顯是錯誤的。靜下心來想一想就會發現,其實球是0.5元、球拍10.5元,總和剛好11元。
這道題,是在考驗我們大腦思考問題的模式。
我們總以為能駕馭自己的思想,事實上,我們的行為常常被許多無法看見的因素所影響。對于自己,我們了解得其實并不多。
在這里,卡尼曼會帶領著我們體驗一次思維的終極之旅。
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使我們能夠迅速對眼前的情況作出反應。但系統1也很容易上當,它固守"眼見即為事實"的原則,任由損失厭惡和樂觀偏見之類的錯覺引導我們作出錯誤的選擇。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并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它很懶惰,經常走捷徑,直接采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人腦中的系統1和系統2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思考、判斷和決策了。我們以為可以駕馭自己的思想,而實際上并不是這樣,我們經常做出非理性的決策。
思考的快與慢,實指大腦的兩套操作系統。我們的大腦并不是單純得聽從一套指令,而是同時存在兩套操作系統通過雙系統進行判斷與做出決策的,即系統1和系統2:
系統1快思考: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運行起來不費腦力,促使我們做出非理性的決策。只有遇到復雜問題時,系統1才會向系統2求助。
系統2慢思考:學習和深刻思考等費腦力的操作,幫助我們做出理性決策。系統2像是一臺十分耗電的發電機,會占據我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啟發法與偏見
為什么很難具備統計型思維?因為我們思考時總是會把多種事情聯系起來,會將一件事情比喻成另一件,會突然想起一件事來,但統計學要求同一時間把多件事情串聯起來,而這一點系統1是做不到的。
人們很擅長在沒有模式的情況下建立模式,這就會產生某種特殊情況下,人云亦云的所謂猜測。
例如請你推測甘地去世時比144歲大還是小,接著請你估計甘地去世時是多少歲,人們在對某個特殊價值進行評估之前,總會事先對這個量進行一番考量,此時“錨定效應”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很經常的發生在講價上面。 “錨定效應”使我們更加理解系統1和系統2的關系,錨定效應的根本是判斷和選擇,而判斷和選擇是由系統2做出的,但是系統2對記憶中提取的數據進行加工,并由系統1進行自主的、無意識的運行。
思考過程中的直覺陷阱
直覺陷阱主要分為四種:認知放松陷阱、自動替換陷阱、錨定陷阱、框架陷阱。
1、認知放松陷阱
如果我們不調動系統2思考,思想會更容易放松,對眼前的事物產生好感和信任。除此以外,當我們遭遇某種小概率事件后,類似的事情再發生,我們也會認知放松,變得不以為然。
例如:我們去超市買了雞蛋,發現有雙黃蛋,等到再次在遇到這種情況就不會覺得驚喜了。
2、自動替換陷阱
系統1不擅長解決難題,在遇到難題時,也不會立刻讓系統2來解決,而是用另一個簡單的問題來替換難題,并將簡單問題的答案直接替換為難題的答案。
自動替換陷阱會衍生出刻板印象和光環效應??贪逍赣玫湫突蚓植看碚w,例如某某地區的人很怎么樣等等。光環效應是因為某個人的第一印象很好,就推測出對方什么都好的結論。
3、錨定陷阱
指我們在做決策時,會受到之前信息的影響。
例如:我們去面店吃東西,老板問我們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那我們會考慮加幾個雞蛋的問題。如果問我們加不加雞蛋。我們考慮的問題就會不同。
4、框架陷阱
系統1不太擅長分辨事物,在客觀相同的問題上,如果描述不同,就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決策判斷。
比如:“手術后一個月內存活的概率為90%”和“手術后死亡的概率為10%”。雖是同一意義,但前者比后者更讓人覺得心安。
選擇與風險
大多數人具有規避損失的心理傾向,尤其是決策者;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更敏感;人們對于決策的評估依賴一個中性的參照點。這正是他所提出的著名的前景理論:風險下的分析。面對風險,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規避它。
基于此,我們給出一個簡單的案例:
一個人買了2張單價為80美元的電影票,但是到電影院時,卻發現票不見了,他還會再買兩張票嗎?
一個人準備了160美元現金買電影票,但是到電影院時,發現錢不見了,他會用信用卡買票嗎?
這個案例涵蓋了心理賬戶和沉沒成本悖論,不同的框架觸發不同的心理賬戶。丟掉的錢則會被計入一般收入的賬戶里。
我們的大腦有說不清楚的局限,這本書將徹底改變你對思考的看法。
所以在讀完這本書之前,千萬不要說你已經認識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