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職場上能夠結識到好朋友嗎?這個問題很難用“能”和“不能”來回答。 我們很難對“好朋友”進行準確界定,你眼中的肝膽相照,未必是別人心里的情同手足,有人認為私交甚好就是好友,職場身份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有人認為同甘共苦才算真的朋友,職場就該互相扶持,還有人認為,這四個字組合在一起就代表偽善和勾結。
職場上能夠結識到好朋友嗎?這個問題很難用“能”和“不能”來回答。 我們很難對“好朋友”進行準確界定,你眼中的肝膽相照,未必是別人心里的情同手足,有人認為私交甚好就是好友,職場身份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有人認為同甘共苦才算真的朋友,職場就該互相扶持,還有人認為,這四個字組合在一起就代表偽善和勾結。
說個故事吧。
我曾經問過我姐,現在回想剛工作的時候,有哪些很慶幸和很后悔的事情,沒想到,她說這兩個竟然是同一件事。
十年前剛參加工作的我姐,去了一個陌生的大城市,那里沒有朋友也沒有親人。幸運的是,和她一起入職的幾個人很快就成了朋友。剛走出校園的一群小白,特別稚嫩真誠,平日一起工作,周末一起出游。我姐說,如果沒有那幾個朋友,她很難想象初來乍到的日子,得有多孤單。
工作第二年,因為踏實肯干,我姐成了第一個被提拔成項目主管的人。換了身份,作為項目主管再去經營和審視這份友情,事情不一樣了,期待的默契始終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友情綁架”。
私下關系太近,常常沒法挑明去批評團隊成員的拖延行為,結果屢次遭到客戶投訴;私交太好,明明不屬于主管做的事情,別人撒個嬌、吐個槽,我姐馬上任勞任怨,本該站在全局考慮問題做管理,卻深陷大小具體執行里不可自拔……
這樣的問題很多,即便嘗試私下溝通,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似乎總有很多部分,作為朋友,你就該理解,他就該被理解。而這些放在工作里,都是影響績效的阻力。
就這樣拉扯了大半年,經手的項目一個個被延誤、擱置,作為負責人,我姐只能辭職。工作沒了,友情好像也沒剩下多少。
我姐說,“我那時候太年輕,初到一個陌生城市舉目無親,很容易過分在乎僅有的溫暖。原來大家一起進公司、平起平坐,后來我當了主管,權力平衡打破了,你怕別人覺得你晉升不念舊,所以好多時候工作中不能接受的做法,因為對方是你的好朋友,你就得嘗試理解,還要把它們合理化。你要表現出不理解呢,對方埋怨你,其他人也會表現出一副‘你變了’的樣子,一來二去,工作肯定是做不好啊。”
我姐是一個為人很真誠的人,以前她的好朋友都說她“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進入社會后,她的踏實和勤奮確實一如既往,但是在為人處事上卻不夠成熟,被私交綁架、把工作搞砸,反過來,當然也無力維系那脆弱的友情。
后來我姐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就:堅決不和同事做朋友。我問她,是不是不相信職場里能交到好朋友,她說不是,這一點她從來不懷疑,但是她想先把工作做好,至于朋友,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順其自然。后來我姐當了高管、出來自己創業當了老板,都還是堅持這個原則。
所以,距離很重要,分寸感很重要。對距離分寸的拿捏,是職場人走向成熟的必修課。
我們每個人都是刺猬
這堂必修課如此重要,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刺猬,這身上的刺就代表著個性,是區別于他人的標志。這一身的刺也是我們保護自己、尋求獨立空間的天然屏障。
生活在叢林里的刺猬,就好像職場里的我們,當遇到嚴寒和危險,刺猬們需要抱團取暖或者同仇敵愾,于是選擇靠近彼此。
起初一個勁兒地想要靠近,卻忘記與生俱來的刺會刺痛別人,別人的刺也會傷害我們,疼痛讓人清醒,也開始彼此遠離,但是離的太遠就變成了孤軍奮戰,失去來自外界的溫暖和團隊作戰的底氣,當外敵入侵或者天氣更冷的時候,孤身一人某些時候就意味著死亡、出局,選擇群居就成了宿命。
距離太近的反例就是我姐那樣,最后本職工作做不好,朋友也留不住。距離太遠呢,一切公事公辦的樣子,少了很多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太多時候,職場是相互攙扶才能走過的泥濘,缺乏了解、信任和認可,合作自然少了底氣。
于是再一次靠近,再一次嘗試。距離近了疼、距離遠了冷,終于有一次,在不近不遠的距離里,避免刺痛與被刺痛的同時,溫暖和協作又可以同時擁有,沒錯,這個距離剛剛好。
剛剛好的距離適合刺猬,也適合職場中的我們。不管是老板和員工,上下級還是平級別同事之間,關系太近和太遠都不如那個剛剛好的距離,大家都舒服。
這就是刺猬法則想告訴我們的:職場需要的是“親密有間”的關系,親密指向信任,有間指向獨立,在信任基礎上的獨立思考,在獨立完成后的團隊協作,一切都離不開我們給彼此的剛剛好的恰當距離。
再來說個故事。
從不邀請員工來家里吃飯或者進行私人活動,卻又因溫暖人心被認為注重情感管理,這樣的領導者是如何把握距離的?
通用電氣前總裁斯通,在工作上,對下屬提出的幫助,盡最大能力配合和滿足,私下卻幾乎不和下屬來往,從不邀請或要求同事來家里吃飯,除非非常特殊的情況,業余時間從不打擾下屬。
斯通給自己立下的規矩就是和下屬保持恰當的距離。他希望明確的距離感,讓大家不至于因為私交而混淆工作身份。在他看來,很多人常?;煜ぷ鹘煌退较陆煌牟煌?,容易將工作上的沖突帶到私交里,也容易因為私交而妨礙工作身份該有的專業、公正和客觀。
有人說正是這樣的適度距離,才使得斯通在管理通用的時候,讓各項業務開展順利、業績不斷提升。
選擇有距離的相處方式固然無可厚非,但是高明的管理者在實際運用中,也非常注重對動態距離的把握,也就是說,并非所有情況下,作為領導者都要以常有姿態面對和下屬的私人關系。
據說1980年,斯通專門跑去一家醫院看望臥病在床的員工哈桑的家屬。由于并非親屬,年邁的斯通先生還被護士毫不留情地堵在門外、以制度為由不讓其入內。軟磨硬泡很久后,斯通最后還是見到了這位家屬,并送上關懷和鼓勵。
知道了這件事情的哈桑非常感動,每天工作時常達到十六個小時,而且在他的帶領下,所在區域加州的銷售業績一度在全美各區域評比里首屈一指,哈桑是用這種方式回報斯通,而這個故事后來也被業界津津樂道,許多管理者將之歸納為“斯通的情感管理”,并紛紛效仿。
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才難。請下屬同事們來家里熱鬧、吃飯或許可以表現親和力,但是在下屬家人病重入院的時候送去關懷,更能體現領導者背后的企業文化。斯通明白這個道理。
日常交往里該有的距離,是他的堅持和選擇,而當下屬遇到困境時,又以真誠的姿態送去溫暖和祝福。不做混淆身份的事情,用距離和溫情給管理極大的柔性。
這就是刺猬法則的實質,表面看說的是距離,實際上說的是溫暖。以恰當的、讓人舒服的距離給予溫暖,就是刺猬們最后達成的共識。
別離不開你的職位,更別離不開某個人
領導與下屬保持一定的距離,避免太親密讓下屬過分放松、肆無忌憚,也避免距離太近讓下屬過度緊張、不自覺防備,尊重下屬、也不喪失自己的原則。為了讓這樣良好的狀態持續下去,必要的變動則成了某些領導者堅持的原則。
比如這位總統。
一個人在某個機構某個職位上服務兩年以上,會是一種怎樣體驗?
如果比較勤奮進取,兩年練習可以在某一個領域打下較好基礎,有一定專業能力,認識部分圈內人士,得到或多或少認可。如果自我訓練非常到位的話,優秀可以沒有上限。
但是,同樣的境遇,有什么弊端呢?比如體制化,習慣了機構的某種辦事套路、團隊氛圍、文化制度,在不知不覺里忘記了持續創新;
再比如思維固化、圈子固化,在某個位置久了,不再追尋新的突破,即便是相對獨立的思考,也顯得僵化,認識和熟悉的人就那么多,圈子擴展到一定階段無法突破,仿佛天花板就那么高,沒有更多可能性;
再比如,自身的疲乏困頓,兩年來做著重復的工作,業績上升到一定程度就止步不前、上升乏力、提拔無望,囿于一隅的困頓感時常走上心頭。
當然,這是一個因人而異的事情,有些人覺得兩年根本不夠,需要更久的時間去積累,有些人覺得厭倦,重復和低頻,想換環境。
有一位管理者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把兩年時間作為服務上限。
他不允許身邊的秘書、智囊在一個職位上服務超過兩年時間,他覺得人才應該去不同崗位流動,形成常態化,而且,作為政府機要人員,如果長期固定,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現象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很危險。
但是比起這兩個原因,他更擔心的是固化產生的依賴,人離不開某個職位,或者職位離不開某個人,這種“離不開”變成危害組織的誘因,他也怕太過固定的選擇和協作模式,讓自己也變得“離不開”,于是,保持距離成了他內心的選擇,他需要這種距離讓自己和機構保持克制、冷靜和清醒。
這個人就是法國總統戴高樂,據說他的座右銘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戴高樂總統來說,兩年,在時間上是一個職場里適當和安全的距離。
時間太久容易因慣性產生依賴,做事依賴、思想依賴,依賴奪走自我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思維怠惰,把“信任”當作借口,習慣、怠惰到固化,甚至僵化,毫無朝氣和新鮮,漩渦式流動,走不出開闊。
戴高樂用時間把握職場距離的尺度,所謂恰當合適的距離,應該像刺猬取暖一樣,有溫度但是有梳理。抱得太緊容易互相傷害,離得太開又容易產生嫌隙、隔閡,恰當,大概就是舒服又溫暖的距離。
所以,警醒就意味著不斷告誡:沒有離不開的職位,也沒有來不開的人。當我們說距離的時候,它一定是動態的,沒有固定的合適,只有不斷調整的恰當。
最后,做一只刺猬沒什么不好,身上的刺會提醒你時刻擁有獨立意志和獨立空間,而寒風刺骨的時候,選擇合適距離的擁抱又是另一堂走向成熟的必修課。就好像職場里那些感受真正友情的人,他們對分寸的把握、對距離的拿捏一定是到了讓彼此都舒服的程度,可以保持清醒,也可以擁抱歡笑,合適且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