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MBA報考測評申請中......

說明:您只需填寫姓名和電話即可免費預約!也可以通過撥打熱線免費預約
我們的工作人員會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您活動安排回復。

導讀:什么樣的企業家能被稱為好的企業家?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于好的企業家,社會共識是這樣的:把企業做得風生水起,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國家提供稅收,為員工提供就業崗位,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這樣的企業家就是好企業家。

         什么樣的企業家能被稱為好的企業家?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于好的企業家,社會共識是這樣的:把企業做得風生水起,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國家提供稅收,為員工提供就業崗位,勇于承擔社會責任,這樣的企業家就是好企業家。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軸拉得長一些,答案可能有所不同。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財富開始急劇膨脹,在這100多年的時間里涌現了無數的富人和企業家,但是他們的事業至今還在傳承的,只有這類人:慈善家。

 

近100年過去,洛克菲勒、卡內基同時代的富人早已被人遺忘,但洛克菲勒基金會、卡內基基金會等慈善基金會仍然活躍在當下的經濟、社會生活中,他們的慷慨贈予還在持續地讓很多人受益。

 

社會對企業家的評價,經濟指標(業績)只是當期指標,社會指標(公益或慈善)才是長期指標。中國企業家對于公益或慈善并不陌生。作為最先富起來的人,企業家一直是公益慈善舞臺的主角。

 

公益和慈善代表了企業家對財富的一種態度,是分享而不是獨享,是創造而不是消耗。

 

在剛剛公布的“2016中國公益領袖”排行榜上,長江商學院四位校友上榜,他們是馬云、陳一丹、牛根生、李東生。

 

馬 云

“公益就是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善良”

 

“無論我們做不做公益,世界都會發生變化。但你做了,改變的是你自己。”

 

這是馬云在阿里巴巴首屆全球XIN公益大會上所說的一句話。

 

 

七年前,阿里集團從錢塘江北面搬到了錢塘江南岸,為此辦了一場員工游過錢塘江的接力賽活動。當最后一棒員工上岸的時候,他的身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塑料袋以及各種各樣的殘渣,那一刻大家都非常震動,沒想到這就是我們日日生活的環境,沒想到這就是我們正在喝的水。

 

從那一天起,阿里巴巴所有員工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世界不夠好,你即使過得再好都沒有意義。也是從那一天起,馬云帶頭決定阿里巴巴把每年千分之三的營收總額作為公益基金來建設整個城市、國家和世界的環境保護。

 

除了環境保護,教育也是馬云分外用心的公益領域。久有耳聞,阿里內部一向流傳“花名文化”,作為掌門人的馬云則自稱“風清揚”。這位在金庸武俠作品中“武功奇高”的人,馬云欽佩他能“幫助令狐沖這樣的人取得成功”,認為他是個優秀的老師,“這是我所向往的”。

 

2015年9月,“馬云鄉村教師獎”成立,馬云個人每年拿出1000萬元,獎給100名鄉村教師。“這個鄉村教師計劃是我自己愿意做的,我希望能用以后的時間、用下半輩子的時間做一名鄉村教師的代言人,能夠喚醒整個社會、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對鄉村老師的關注和重視。”

 

馬云說,“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原因,往往惡的東西、壞的東西會偶爾淹沒我們的善良。所以,我們需要擦洗我們自己的良心、擦洗我們自己的善心——而喚醒擦洗我們自己善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參與點點滴滴公益的行動。”

 

2010年,馬云加入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全球董事會,成為該董事會中的第一位中國人。

 

2012 年,馬云聯合一批中國企業家,在四川成立四川西部自然保護基金會,保護四川省老河溝這樣一個極具歷史和地理價值的區域。

 

2014年,馬云聯合蔡崇信宣布,捐出他們在阿里巴巴集團擁有的期權成立基金會用于公益。這筆捐贈按現在阿里的股價,價值260億元人民幣。

 

2015年,馬云、馬化騰等數十位企業家宣布成立“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取名‘桃花源’,意在希望通過努力,讓中國在10年、20年之后能擁有更純凈的水和空氣。

 

2016年,馬云發起鄉村教師獎,以此表彰那些躬耕于鄉野的教育者。喚醒外界對中國鄉村教育的關注。

 

2016年,馬云在自己的微博上發布了“XIN”字——“親”字下面加個“心”。 當“親”和“心”疊加,創造出了最符合馬云心中“公益”的理念,在首屆全球XIN 公益大會上,馬云表示公益的職責就是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善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對“XIN”字的寓意點贊,稱這個創新的字很有意義。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也在大會現場表示,將會把這個字加入牛津英文字典。

 

陳一丹

“老老實實做一個辦學人”

 

在陳一丹眼中,“任何一片土地,希望在年輕人,年輕人的希望在教育。‘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不因貧窮而缺失,機會不因出生地而匱乏。”自從2006年在騰訊內部策劃建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后,他將大量個人精力和財力投入慈善,在捐助教育方面尤其慷慨。

 

 

2016年5月,陳一丹宣布捐資25億港幣,設立以自己命名的“一丹獎”,用于獎勵在全球范圍內在教育領域做出杰出貢獻的個人或團隊。從金額看,它是當之無愧的全球最大規模教育類慈善獎金。世界范圍內,在獎金數額方面可與之相提并論的,是英國瓦爾基基金會“全球教師獎”(2014年創立,獎金100萬美元),以及卡塔爾基金會資助的“‘世界教育創新峰會(WISE)’教育獎”(2011年創立,獎金50萬美元)。后兩者已經贏得相當大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在媒體報道中有“教育界的諾貝爾獎”之稱。

 

但這并不是陳一丹在教育慈善方面最大筆的投入。2009年,陳一丹開始以“辦學不求回報”的方式,投資興辦武漢學院,由此開啟國內非盈利性民辦公益大學的先河。陳一丹在2015年再次宣布追加投入20億元用于武漢學院建設。

 

陳一丹曾說,

 

財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愛心的多寡,只是繼續奉獻的開始。在未來,對于奮斗,當永不停歇,而善良,則是一種選擇。

 

有媒體說他要“打造中國的斯坦福”,要藉此“推動教育體制改革”。陳一丹笑道,“哪有那么輕易呀?一所好的大學,是需要一代代人努力和累積的。”他謹慎地修正,“不是說我要改革了,不是這樣,我只是想做一個樣本,盡一些綿薄之力,是一種促動和松土。”他說他不是金主,也不是教育家,他要“搭建平臺,老老實實做一個辦學人”。

 

牛根生

中國企業家“裸捐第一人”

 

2004年牛根生攜家人將其持有蒙牛乳業的全部股份及大部分紅利捐出,發起成立中國第一個非公募家族基金會,也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公益慈善基金會之一。同時他將基金會定位為“母式基金會”,重點孵化環保、教育等領域的專業基金會,甘當各類基金會的“助跑者”,從此“老牛”在公益慈善之路上奮“蹄”踐行十二年。目前,牛氏家族捐贈資產價值超過40億元人民幣。

 

 

馮侖評價牛根生為“一頭倔強的牛”,而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教授則動情地評價他為一個時代的公益企業家代表,“他請美國慈善家做慈善論壇,半個華爾街的名流都來了,在美國引起非常大的轟動的,誰做得到?”

 

牛根生曾說過,他前半生的夢想是追求通過度己來實現度人;后半生的夢想是希望通過度人來實現度己。

 

與大多數公益企業家不同的是,牛根生捐出了自己所持的全部蒙牛股份,所有做公益的錢都是自己四口之家拿出來的錢。

 

十年前,在群雄并立的“乳業江湖”,牛根生一手將蒙牛從一無所有,打造為中國乳業龍頭;十年后,牛根生全身心投入公益事業,依托環境保護、文化教育領域探索一條“公益全球化、項目國際化”的道路。

 

牛根生的十年,從生意人到公益人,在磨礪中不斷超越,完成從小我到大我的進化。不禁讓人想起老?;饡岢?ldquo;輪回式財富觀”:從無到有,滿足個人,這是一種小的快樂;從有到無,回饋社會,這是一種大的快樂。

 

李東生

歷經涅槃的赤子之心

 

2005年,李東生與TCL最為艱難的一年,TCL的國際并購遭遇重創,處于生死存亡的境地。這一年,李東生個人捐款近千萬,在2006福布斯中國慈善榜中排名第23位。

 

 

2007年,李東生與夫人魏雪發起成立“華萌基金”,幫助貧困地區品學兼優的初中畢業生順利完成高中學業,走入大學殿堂。

 

2012年,李東生以個人名義向華南理工大學捐出3千萬元為母校建設行政樓。之后,他又發起成立深圳市TCL公益基金會,致力于基礎教育幫扶、重大災害救助、特殊群體關懷三大公益領域。

 

2013年深圳市TCL公益基金會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啟動“TCL希望工程燭光獎”項目,項目計劃連續五年共投入2500萬元,為在貧困地區第一線的優秀鄉村教師提供了資金獎勵和能力培訓。

 

在“2016中國公益領袖”頒獎禮上,給予李東生的頒獎詞是——“他數十年日一日,持續關注中國的教育公平問題,關注貧困失學孩子,以公益創新的模式,推動教育創新的實踐,探索專業化公益慈善路徑,尋求公益慈善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推動中國公益慈善事業進步的堅實力量。”

 

李東生說,

 

我相信很多企業家做企業,真的不是追求更多的金錢、物質財富,更多的可能是自己的一種理想,和自我社會價值的實現。

 

在產業報國之余,李東生期待以公益慈善提升社會文明。“我始終認為,教育對個人來講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個人能夠獲得平等教育的機會,他一生就有了獲得更大成就的可能,如果沒有,可能這一輩子很難有和別人一樣成功的機會。”